「臺北新教育」廣播節目邁向第十個年頭,自1999年開播以來,延續李前局長錫津「心教育」的基礎,融合吳前局長清基「精緻教育」的理念,型塑「優質、精緻、卓越、創新」的願景,以實現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吳局長清山「教育111」的目標為宗旨,臺北新教育,一路走來,始終如一。
「教育111」即一校一特色、一生一專長、一個都不少的理念,亦即以孩子為主體的教育,強調學校的特色和效能,鼓勵學生的多元智慧和潛能開展,更重視老師的專業知識、專業道德和專業成長,以確實帶好每一位學生。
「廣播101.7」即國立教育廣播電臺「臺北新教育節目」FM的播出頻道,舉凡:教育新知、焦點訊息、教育你我他、教育大小事、教育生活家…等,盡在其中。掌握101.7,人人都是教育好夥伴。
教育有愛,關懷無限;臺北新教育,永遠的老朋友!

2007年2月10日 星期六

當前人文與科技的省思

當前人文與科技的省思
「當科技打造出滿足人類物質需求的同時,

人文價值的追求反而成了人類需求的核心。」

----歐陽崇榮/淡江大學副教授
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,創新的思考更來自於人文的關懷,科技與人文必須相輔相成,才能產出新的火花。英國詩人華滋華:「科學家追求真理,彷彿是一個遙遠而不知名的慈善家;他在孤獨寂寞中珍惜真理,愛護真理。」這裏的慈善、孤獨、追求、珍惜和真理,透露出科學所需要的種種人文精神。

美國發現號穿梭機女機長發回的第一條太空短信說:「當我們回頭觀看美麗行星時,再向前看未知的宇宙,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感受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對探索太空的重要性。」這段話讓我們讀出了科學裏的人文精神。

80年代以來,從對科技發展的投入看,科技研究人員數量增長了2 倍,從科技研究發展成果看,專利項目成長了3.3倍。西元1980年,臺灣成立新竹科學園區,自此之後,臺南科學園區、臺中科學園區的成立平衡了北中南的發展,卻也使科技佔據了整個臺灣島,科技成為臺灣的經濟命脈,科技象徵國力的展現。然而,凡事一體兩面,科技的高度發展,既有正面的建設,又有負面的破壞力,既給人類帶來福祉,也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。如果科學技術在使用過程中造成了破壞,那責任也不在科學,而在於人。要使科學充分發揮正面作用,減沙破壞,關鍵還是在人,在人文與科學相互協調的發展過程中,科技發展已是持續以飛快的腳步在進步,現在,是要強調人文素養的時刻了。

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,是現代文明的兩大支柱,期待教育能夠同時培養孩子們科學與人文的素養,讓他們能夠成為優質的新青年,國家的中流砥柱!

(整理/陳幼君 2007.02.10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